新湖南客户端10月21日讯(通讯员 管欢)他出身于工科家庭,情系建筑与设计,最终投身教育。这一坚持,就是大半生。艺术事业与教育事业不断在他心中交织、沉淀、熠熠发光。从教数年来,他多次获“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创新设计金奖、“中国之星”最佳设计奖等国际级、国家级和省部级艺术设计奖;指导学生数十次获得各级设计竞赛奖,并获优秀指导老师奖……因为热爱,他与学生、与艺术、与行业结下了紧密的缘分;也因为热爱,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默默耕耘。他是学生心中不断追赶的榜样——长沙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谢琪老师。
与艺术的“半生缘”
出生在工程师家庭的谢琪,从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成为一名工程师”,是大多人眼中最适合他的道路。但他自幼就喜欢上了美术,从高中时代开始就决心要报考艺术相关的专业。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高考填志愿时,谢琪阴差阳错地没能进入艺术设计相关的院系,在父母的劝说和当时重视工科的大环境下,他选择了就读机械系。
然而,热爱的种子一旦在心里扎深了根,就会迅速萌芽生长起来。没有进入心仪专业学习的谢琪并没有放弃:“即使不能主修设计艺术类的学科,我也一定要想办法、找时间学下去!”
198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谢琪先后在天津科技大学工业艺术工程系和中国传媒大学广告系研学,之后一直从事着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的工作,将这份热爱燃烧了近四十年。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个异常辛苦的行当。比起其他职业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迎接设计行业从业者的往往是昼夜颠倒的作息,还得面对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的甲方。沟通不顺利的话,有时改上十几稿也没法让双方都称心如意。
但谢琪却从不觉得辛苦,每当身边有学生抱怨“太累了”的时候,他便会温和地笑笑,安慰他们:“我们的时间只是更自由、更加有弹性嘛!如果不能承受这份辛苦,又怎么能享受到这个专业带来的乐趣呢?”
享受着专业乐趣的他,也一贯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教学。无论是本科生的课程作业,还是研究生的论文和项目,他都会仔细审批、一一写明修改意见才放心,因此工作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因为工作太过投入而忘记了时间,谢琪被锁在了教学楼里,最后还是向门卫打电话“求助”,才得以顺利“下班”,那时已接近晚上12点了。
与学生的“团队缘”
谢琪的工作室位于长理金盆岭校区四教的顶楼,门口的桌子上陈列着两件艺术作品,窗边是一排绿植,阳光透过叶片照进空旷楼道的白墙上。转身走进工作室,就能感受到里面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谢琪的研究生们坐在长桌两旁,时而盯着电脑屏幕凝神,时而和团队其他同学讨论交流。
艺术设计相比其他专业来说往往更注重动手实践能力,所以谢琪的“工作室课堂”对学生们来说格外有必要。在工作室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奇思妙想能够碰撞出更多火花,团队精神也能得到历练。谢琪认为,不同专业方向的人在一起相互学习,其实也是在进行学科交叉实践,拓宽大家的眼界,“这样的实践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同时,通过工作室教学,谢琪发现有不少学生都曾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总是过于天马行空、阳春白雪,而忽视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
“口头强调效果不明显,所以我干脆让他们直接大胆地放手去做,给他们创造动手的条件。做着做着,他们就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这样会记得更牢一些。”在教学过程中,谢琪总是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反复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新的知识盲区并将其填充完整,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谢琪的学生,就是他最重要的团队成员。他们在每一次学习交流和“团建”活动中,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
研二的王晨晓打开手机翻出以前拍的照片,在一张出游的图片里,数十名学生簇拥着谢老师,大家一起摆出搞怪的姿势亲昵合影。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张他们一起玩真人CS、一起通过玻璃栈桥、一起野炊的照片。
定期举行春游、秋游、野餐,让师生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片刻,也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是谢琪保证同学们在繁忙的学业中身心健康成长的“妙招”。他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在读完三年研究生之后,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既能在学术上有稳定的方向,又同时能做一些商业设计——有所追求,又不愁面包。”
学生们也能读懂他的良苦用心。王晨晓说:“谢老师一直站在我们学生的角度为我们思考问题,能做谢老师的学生是我的荣幸。”
与行业的“不解缘”
和国画、油画、版画、版雕这些纯造型艺术不同,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需要有艺术的底子,但又与商业和科技息息相关。并非能画出一幅好画,就能做出好的设计。例如近些年来大热的文创产业,就需要强大的文化基因、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优质的工业材料做支持,才能发展得长久、健康。
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在这样的行业中持续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主持过多项国内外横向课题及大型设计项目,多年来为东方雨虹、高能环境、白沙溪、长沙高新控股、长岭石化等百余家名企和品牌成功进行策划及设计的谢琪,从每一次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从设计到文案、再到沟通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所以团队协作对于设计创作来说尤为重要。也因此,他特别注重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数字媒体,不管学生来自哪个专业,他都要求他们在不断打磨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对自己的专业领域足够自信,对自己的团队伙伴足够信赖。
多年以来,谢琪为自己热爱的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想法、有作为的学生。有出色者如谢峰、田浩铖,在本科生阶段就多次获得洛杉矶IDA国际设计大奖、金点设计概念奖这样的国际大奖,也有不计其数活跃在北上广深等城市设计行业一线的优秀毕业生,他们都已经成为了“设计湘军”的中坚力量。
将自己的热爱和情怀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在设计行业的康庄大道上戒急用忍、行稳致远——这也许正是谢琪与行业之间那份“不解之缘”的最强纽带。

- 课程中心 | 乘势而上,决胜百强!——长沙理工大学2022年新年献词
- 课程中心 | 法学院老师变身“主持人” 课堂变“赛场”
- 课程中心 | 我校举办第十三届记者节开幕式暨媒体记者高峰论坛